国产精品VIDEOS麻豆,精品 在线 视频 亚洲,免费的夜夜欢爱夜夜爽视频,欧美 国产 亚洲视频

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的途徑

作者:鋼結構網    
時間:2009-12-23 10:01:36 [收藏]

    摘 要:全球的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建筑是最主要的資源消耗者和環境污染者。通過對環境現狀的分析,指出了實現綠色建筑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應從政策法規、行政監管、技術創新、設計師、開發商、施工企業、使用者等幾方面共同努力,創建富有生命的綠色建筑。
    關鍵詞:環境;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A Shallow Discussion on Way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een Architecture
    Jin Junshi(The Art Department of Art School of Yanbian University , Yanji Jilin , 133000)
    Wang Jun(Jilin Yatai Cement Co.Ltd , Changchun Jilin , 130617)
    Abstract :The scarcity of resource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been a central issues of public.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main consumers and polluters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realizing green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 the author holds that we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create living green architecture in terms of policies and laws ,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 technique innovation , the stylists , developers , construction corporations and users , etc.
    Key words :Environment , green architecture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responsibility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最為重要且具有普遍性意義的課題之一。全球的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一、現狀分析


    據統計,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 %以上的物質原料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及其附屬設施,這些建筑在建造與使用過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 %左右。在環境總體污染中,與建筑有關的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等就占了34 % ,建筑垃圾則占人類活動產生垃圾總量的40 %。由建筑所產生的廢棄物正嚴重污染著地球,并損害著人類的健康。令人堪憂的是,不僅處于建筑中的人的健康受到威脅,就連整個城市,甚至于人類自身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以現在的消費水平,人類存續大約需要三個地球,已經超越了自然系統的承載力。從整體講,人類的消費是三個地球才能支撐的。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內,包括由建材生產到建筑物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等一系列過程,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筑物。


    國際上對綠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 世紀60 年代。60 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把生態學和建筑學兩詞合并,提出“生態建筑學”的新理念。1963 年V. 奧戈亞在《設計結合氣候:建筑地方主義的生物氣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設計與地域、氣候相協調的設計理論。1969 年美國風景建筑師麥克哈格在其著作《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會應協調發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態建筑的有效途徑與設計方法,它標志著生態建筑理論的正式確立。70 年代石油危機爆發后,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注重建筑節能的研究,太陽能、地熱、風能、節能圍護結構等新技術應運而生。80 年代,節能建筑體系日趨完善,并在英、德等發達國家廣為應用,但建筑物密閉性提高后產生的室內環境問題逐漸顯現。90 年代之后,綠色建筑理論研究開始走入正規。1991 年布蘭達?威爾和羅伯特?威爾合著的《綠色建筑:為可持續發展而設計》問世,提出了綜合考慮能源、氣候、材料、住戶、區域環境的整體的設計觀。阿莫里. B. 洛溫斯在文章《東西方的融合:為可持續發展建筑而進行的整體設計》中指出:“綠色建筑不僅僅關注的是物質上的創造,而且還包括經濟、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40 多年來,綠色建筑研究由建筑個體、單純技術上升到體系層面,由建筑設計擴展到環境評估、區域規劃等多種領域,形成了整體性、綜合性和多學科交叉的特點。


    伴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國際社會的推廣,綠色建筑理念也逐漸得到了行業人員的重視和積極支持。1993 年國際建筑師協會第十八次大會發表了《芝加哥宣言》,號召全世界建筑師把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性列入建筑師職業及其責任的核心。1999 年國際建筑師協會第二十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發布的《北京憲章》明確要求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建筑師和工程師在新世紀中的工作準則。


    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態勢,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全球性問題在中國集聚式爆發。據統計,我國建筑業在建造與使用中的能耗約占社會總能耗的一半,與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相比,我國的建筑能耗相當驚人。中國現在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浪費國。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人均資源相對貧乏。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 % ,而960 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資源中適宜居住的只有23 % ,其中耕地僅占13 % ,人均耕地面積只有900m2 ,而且每年還在下降。我國的水資源短缺,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2200m3 ,600 多個城市中有65 %供水不足,其中有15 %的城市嚴重缺水。我國現在既有建筑400 億m2 ,隨著經濟的發展,到2010 年還將建設300 億m2。我國單位建筑能耗是同等條件下發達國家的2~3 倍,建筑用鋼高出10~25 % ,每立方米混凝土多耗水泥80kg ,建筑能耗產生的溫室氣體約占總排放量的25 % ,北方城市煤煙型污染指數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值上限的2~5 倍,對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負擔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同時,在建設中增長方式比較粗放,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中能源資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等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地方盲目擴大城市規模,規劃布局不合理,亂占耕地的現象時有發生,重地上建設、輕地下建設的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水污染還較嚴重。


    保證能源和重要資源供應是發展經濟和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重要條件。預計到2010 年,全國城鎮新建建筑實現節能50 %;既有建筑節能逐步展開,大城市完成應改造面積25 % ,中等城市完成15 % ,小城市完成10 %;城鄉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增長幅度要在現有基礎上力爭減少20 % ,建筑建造和使用過程的節水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20 %以上,新建建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總消耗比現在下降10 %。到2020 年,北方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特大城市新建建筑實現節能65 %的目標,絕大部分建筑完成節能改造;城鄉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增長幅度要在2010 年基礎上再大幅度減少;爭取建筑建造和使用過程的節水率比2010 年再提高10 % ,新建建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總消耗比2010 年下降20 %。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節約能源資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危機感和責任感,堅持開發和節約并舉,全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切實做到從節約資源中求發展,從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發展循環經濟中求發展。伴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國際社會的認同,綠色建筑理念在中國也逐漸受到了重視,嚴峻的現實呼喚綠色建筑。


    二、綠色建筑


    如前所述,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內,包括由建材生產到建筑物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等一系列過程,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筑物。綠色建筑具有以下特征:


    少消耗資源―――高效率地利用資源,減少資源的消耗量,盡量不用或少用不可再生資源。


    高性能品質―――高性能的材料部品,是高效率利用資源的前提,各類材料部品都應具有相應的高性能。

    輕環境污染―――采用低污染材料,有效控制有害物質排放強度,做到減量化,盡量利用清潔能源。


    長生命周期―――發揮材料潛能,延長使用年限,既可節省資源,降低居住成本,又會減輕環境負荷。


    多回收利用―――盡量減少廢棄和排放,使資源的投入和回收利用形成循環,最大限度地減少最終廢棄物。


    綠色建筑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是這樣一個理念:在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包括經濟和環境兩個方面,有效利用現有資源并提出解決方案,進一步改善環境,極大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綠色建筑遵循以人為本、循環經濟的科學發展觀,以生態學為基礎,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核心,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科學有效地利用資源和高新技術成果,使建筑物對資源的消耗及對環境的污染沖擊降到最低限度,建造一個滿足人類居住的室內環境,強調健康舒適。這不僅包括適合的溫濕度、通風換氣效率、噪音、自然光、空氣品質等物理量,而且包括建筑布局、環境色彩、照明、空間利用、使用材料及工作的滿意度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等主觀性心理因素,最終目標也是節約能源、科學有效地利用資源。綠色建筑強調采用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氣候條件,在風格上是完全本地化的,所以能產生出新的建筑、美學和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


    三、攜手共建綠色建筑


    在建筑活動中,我們不僅要計算經濟成本,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在生態成本、社會成本上。建筑業本身不要為社會和自然環境產生建筑垃圾。因為建筑垃圾通常無法回收利用,它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產生的威脅與破壞遠甚于生活垃圾和其它城市垃圾。


    綠色建筑的核心是建筑與環境,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需要法規先行;需要有效的行政監管體系;需要建筑師知識結構的更新和拓展;需要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支撐;需要包括開發商、施工企業、住戶意識的提高。


    1. 政策法規層面


    應該注重法規先行,加快法規規劃和標準的編制工作。國家應制定相應指標,編制相應計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促進新型建材的使用,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并與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相協調。國家已相繼出臺了《民用建筑節能管理條例》(J GJ134 - 2001) 、《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 GJ75 - 2003) 、《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 - 2002) 等標準規范,以及《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管理辦法》、《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評審要點等文件。國家正在擬定和編寫《綠色建筑技術導則》、《綠色建筑規劃及導則》、《綠色節能經濟激勵政策》等文件。


    2. 行政監管體系的建立


    建立健全行政監管體系,包括在立項、規劃、設計、審圖、施工、監理、檢測、竣工驗收、核準銷售、維護使用等環節加強管理。它是推進綠色建筑工作的組織保證。


    3. 建立技術創新支撐體系


    發展綠色建筑需要技術作為支撐。可依托大學、科研單位和部門,加大高新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發,重點是開發高強度等級的大宗性材料,以節省材料和能源,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延長使用年限,并加快研究成果產業化,形成綠色建筑強有利的支撐體系。


    4. 建筑設計師的責任


    可持續發展是目前擺在建筑師面前的壓力最大、最復雜和最具挑戰性的課題。為了從源頭上控制建筑能耗,減少環境污染,在綠色建筑的設計階段就應該加以考慮,這就要求設計師緊跟時代步伐,了解相關技術發展,更新自身知識結構,及時了解新出臺的法律、法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自然地貌、自然通風、使用太陽能,減少資源的消耗,為實現綠色建筑走好堅實的第一步。這種綠色思維正是一種還建筑以生命的方式。


    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色配置、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維護結構、新能源利用、回水中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具有選址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節能措施綜合有效、建筑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筑功能靈活適宜等特點,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且做到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最為經濟合理,對環境的影響最小。一個成功的綠色建筑是一個能夠與生物圈中的自然系統緊密結合,并且對這這些系統有極少破壞性而最大限度積極影響的設計。


    為了生存,成為“地球環境和人類共生體系的監護者,即協調人”是建筑師的使命。建筑師們應當認識到設計不僅影響著人類棲息地的質量,也決定了所有生命的生存質量。對環境及資源的影響較其它產業要大得多的建筑業工作者來說,構筑綠色建筑是他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



    5. 建筑開發商的責任


    作為項目的主持者,開發商的觀念、行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對能否實現綠色建筑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一些遠見卓識的開發商率先開發“低能耗、高品質”的科技地產項目并取得成功。南京鋒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自己的科研和設計力量為主,兼收國內外各種技術理念和成果,確立了以科技為手段,建設真正的高舒適、健康、環保、節能住宅作為企業發展方向。鋒尚國際公寓利用可再生能源使夏季制冷不用傳統電力,一年四季保持適宜居住的溫度和濕度,室內裝修和配置超過五星級酒店,實現六星級的舒適和節能環保,實現“零能耗六星級國際大宅”的夙愿。


    6. 建筑施工企業的責任


    施工企業是綠色建筑的實施者,應嚴格按照設計施工,嚴禁偷工減料,在材料的選用上,盡可能選用高效節能墻體材料及節能門窗,使用有利于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和新產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綠色建筑的技術要求。


    7. 使用者的責任


    人生命的幾十年中,有80 %的時間呆在室內,人類居住地實質是室內空間。人們創造的環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精神健康,要使建筑的內部能夠支持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可持續發展是關鍵。隨著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大,你可以調整個人空間以適應自己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但建筑只是一種必需品,不應超過其必要的限度。作為建筑最終的使用者,對于綠色建筑應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及明晰的標準。變被動使用為主動參與,避免裝修階段的“二次施工”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最近的研究表明,綠色建筑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緩解壓力和促進社會協調發展。


    四、結語


    人類不能脫離全球系統,而是應該通過生態學的規律被整合到這個系統中來,形成人類、社會、環境三位一體的結合。2005 年國家提出了要建設節能省地型住宅與公共建筑,提出了建筑的“四節”,即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在今年的兩會期間,國家又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國家從戰略高度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可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問題,任重而道遠。這不僅需要觀念和技術上的不斷創新和發展,設計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更需要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以及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只有這樣,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之路才能更加開闊。


    下載附件:
  • 點擊下載

  • "歡迎大家轉摘!轉載須注明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網(metal168.com)謝謝合作!"

相關文章:

文章標題
建筑鋼結構網--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分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