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VIDEOS麻豆,精品 在线 视频 亚洲,免费的夜夜欢爱夜夜爽视频,欧美 国产 亚洲视频

中國鋼鐵產業轉型之路

作者:鋼結構網    
時間:2009-12-23 10:01:56 [收藏]

      2008年2月18日,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宣布今年的鐵礦石協議價格比上年上漲65%。中國今年進口鐵礦石總數將超4億噸,如按此計算,中國鋼鐵企業在2008財年的成本將上升100多億美元。作為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商,我們為何屢屢缺失定價的話語權?


      2008年1月下旬,總部位于布魯塞爾的國際鋼鐵協會(IISI)最新公布:2007年中國以4.89億噸再次成為全球第一大粗鋼產量生產國。中國粗鋼產量不僅全球第一,且產量超過第二到第八的總和,占全球總產量的36.4%,2006年這一比例為33.8%,2005年為31%,2004年為26.2%,呈現逐年遞增趨勢。


      中國的鋼產量已穩居世界首位十余年。改革開放的這30年間,中國的鋼鐵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不但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和穩定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原材料支持,也為世界鋼鐵市場的繁榮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是在穩步發展的同時,中國的鋼鐵工業也受到了日益增大的壓力:如何應對一面普通鋼產量過剩,另一面每年還需從國外進口近2000萬噸高附加值鋼材的尷尬?如何應對作為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商但卻屢屢缺失定價話語權的困局?如何應對國內水、煤資源日益緊缺的現實?如何應對環境容量已近飽和這個“緊箍咒”?顯然,這一系列問號已不止涉及該行業的某一個方面。


      吹響集結號


      中國的鋼產量高達4億余噸,鋼鐵企業卻多達千家,僅一個唐山市就有56家鋼鐵企業,數量超過整個歐洲的鋼鐵企業總和!分散經營造成的產業集中度低一直是中國鋼鐵產業的頑疾之一。


      2006年中國排名前5位的鋼鐵企業所產鋼僅占全國總產量的24.8%,比2000年降低了10.6個百分點;鋼鐵業龍頭寶鋼2005年產量為2273萬噸左右,僅僅占全國總量的7.8%。而就在中國的鋼鐵產業集中度步步走低的同時,國際鋼鐵巨頭們卻奔忙在強強整合的大浪潮中:全球第一大鋼鐵企業米塔爾與全球第二大鋼鐵企業阿賽洛于2006年合并,成為橫跨歐洲、亞洲、北美、南美、非洲五大洲,鋼產能約1.2億噸,約占全球市場10%的超級巨無霸;印度塔塔集團和巴西國家黑色冶金公司展開對歐洲第二大鋼鐵公司英荷克魯斯的競購爭奪戰;日本、巴西加緊了本國鋼鐵產業整合的步伐,如日本新日鐵加快了與住友金屬的防御性聯合重組。


      集中程度低不僅降低了中國的鋼鐵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規模經濟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競爭力,而且在資源進口方面很難一致對外,喪失了定價話語權,嚴重損害了本國產業界的利益。


      以進口鐵礦石為例,2004-2006年,中國進口鐵礦石占世界鐵礦石出口的比重從1/10提高到了1/3,全球新增鐵礦石出口量中的60%以上被中國吸納了。中國鋼鐵生產對進口鐵礦石的依存度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25%提高到目前的55%左右。在此同時,世界三大鐵礦石企業已壟斷了世界70%左右的鐵礦石交易資源。2005年中國鋼鐵企業與國際鐵礦石巨頭淡水河谷(CVRD)、必和必拓(BHP)談判告敗,在沒有任何招架之力下接受了對方提價71.5%要求,中國鋼鐵企業為此支付了高達57億美元的額外賬單。另據業內人士透露,力拓2008年1月向中國市場銷售100萬噸現貨鐵礦石,價格達185~190美元/噸,比長期合同價格高120%。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也要求對中國出口的鐵礦石漲價70%。國際鐵礦石供應商產能的高集中度和中國國內鋼鐵產能的高分散性形成了鮮明對比,使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方卻在定價話語權上蒼白無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在《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中明確提出:“到2010年,鋼鐵冶煉企業數量較大幅度減少,國內排名前10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占全國產量的比例達到50%以上,2020年達到70%以上”。伴隨著鞍鋼和本鋼、首鋼和唐鋼等聯合重組的迅速展開,可以說中國鋼鐵產業的集結號已經吹響。


      力爭“好”字當先


      除了急需調整產業集中度,中國鋼鐵產業結構優化也已顯得刻不容緩。前不久,杭州一家較有名氣的酒店搞外部墻面裝修,取材用的是從西班牙進口的3毫米鋼板材共計7萬多立方米,花費人民幣達1億元……


      中國從2003年至2007年短短5年間新增鋼鐵產能近2.5億余噸,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出口國之一。但同時,中國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優質鋼材,平均每噸進口價在1100美元以上,而中國鋼材的平均出口價格卻只有680美元。進一步來看,中國出口最多的是鐵、鐵合金和非合金鋼的初級產品,產品的加工程度較低;進口最多的是加工程度深、技術含量高的板材。相比之下,產品結構不合理、消耗大、檔次低、附加值低、缺乏競爭力的問題很明顯,中國鋼鐵業面臨著緊迫的結構調整壓力。


      針對全行業能耗高、污染嚴重、工藝裝備差的落后產能占總產能的30%左右這種現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金屬學會榮譽理事長殷瑞鈺指出,未來的10至15年內中國鋼鐵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優化,應當集中資金投資薄板類產品,特別是包括汽車板和冷軋硅鋼片等在內的薄板高端產品。國家頒布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也明確指出,中國鋼鐵產業發展將向控制總量增長,推動技術升級和產業布局、產品結構調整轉變,新增生產能力將與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相結合,原則上不再大幅度擴大鋼鐵生產能力。


      目前,中國列入淘汰落后范圍的高爐的生產能力達9980萬噸,這部分低效生產能力的逐步淘汰,將為中國鋼鐵行業的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保障。


      節能減排對鋼鐵產業是責任不是瓶頸


      中國的鋼產量已穩居世界首位十余年,針對這樣一個世界“第一”,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熊必琳算了一筆賬:2006年中國鋼鐵行業的增加值占GDP的3.14%,而年耗能3億多噸標準煤,占全國能耗的15%左右;耗新水近40億噸,占工業耗新水總量的14%;鋼鐵工業粉塵年排放量多達120萬噸,占工業排放量的14%;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為142萬噸,占全國排放總量的6%。


      鋼鐵工業是能源消耗大戶,中國治理污染仍然采用的是總量控制手段,環境容量對鋼鐵產業發展的壓力巨大。但也正是因為能源的巨大消耗量,使得鋼鐵工業節能減排,關停和淘汰落后鋼鐵產能對中國的意義非凡:一年可節能5000多萬噸標準煤,節水1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0多萬噸。


      國資委于2008年元月正式下發了名為《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的文件,首次明確指出企業在創造財富的同時還要承擔社會需要的其他責任。節能減排,對于中國的鋼鐵企業來說已不只是任務,它還是份責任。


      據統計顯示,2007年前5個月中國的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626.86千克標煤/噸,同比下降4.4%,噸鋼可比能耗605.76千克標煤/噸,下降5%,噸鋼耗新水5.5噸/噸,下降19.2%。外排廢水總量下降9.42%,煙塵下降6.5%,工業粉塵下降2.9%。這不能不說是個可喜的變化。


      日本鋼鐵成功轉身


      日本作為一個能源匱乏但鋼產量曾長期居于世界首位的亞洲鋼鐵強國,不乏對中國具有借鑒意義的經驗。


      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國鋼鐵企業噸鋼能耗是日本的1.5倍。日本的產業調整政策和節能環保政策在其中起了巨大的支撐作用。上世紀60年代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龐大的需求和政府的扶持拉動了鋼鐵工業急劇發展。但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不僅帶動了各種資源價格的上漲,而且一度使世界經濟發展停滯,從而導致對鋼鐵需求的萎縮,鋼鐵產業成為國家政策調整的對象。進入80年代后,日元的快速升值無疑是對日本鋼鐵企業出口業務的雪上加霜。在這種前后夾擊的境況下,日本的鋼鐵企業采取了積極的自救措施。以新日鐵為例,在1979年至1993年間,通過四次關停并轉等措施淘汰落后產能,采取集約化生產節能,使得自身的噸鋼能耗下降了近20%。


      步入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使國內的鋼鐵需求大幅下降。日本企業一面合理地發展高端的產品出口,一面發揮“企業間協調聯合體”的作用,在鋼鐵工業內部形成了對來自外部和內部各種不利因素的處理機制,積極配合政府解決所存在的問題,保證了日本“鋼鐵強國”的地位。


      總的來說,日本的鋼鐵產業在成長過程中很好地適應了由政策扶持對象到政策調整對象的轉變;成功地忍受住了產業結構調整的陣痛,淘汰了落后產能并發展高端產品;有效的改善了能源結構,提高了能源轉化率,實現了節能目標;積極并合理地依靠行業間協調聯合體,更好的統籌了行業的整體發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一些成功經驗可以為中國從“鋼鐵大國”走向“鋼鐵強國”提供借鑒。(中國報道)
    下載附件:
  • 點擊下載

  • "歡迎大家轉摘!轉載須注明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網(metal168.com)謝謝合作!"

相關文章:

文章標題
建筑鋼結構網--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分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