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VIDEOS麻豆,精品 在线 视频 亚洲,免费的夜夜欢爱夜夜爽视频,欧美 国产 亚洲视频

關于以科技創新為支持,打造建筑強省的建議

作者:鋼結構網    
時間:2009-12-23 10:05:58 [收藏]
呂志濤
    呂志濤

    江蘇是國內建筑大省,建筑業是我省的支柱產業。隨著我國提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特別是在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等方面的重點投入,建筑產業面臨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我省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抓住這次機遇推進建筑業的科技創新,提升全省建筑企業的技術水平,實現從建筑大省向建筑強省跨越。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江蘇是我國的建筑大省

    “十五”期間,我省抓住實施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戰略的機遇,按照全局性、示范性、前瞻性、基礎性的要求,大力推進建設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確立了國內建筑大省的突出地位。主要反映在:

    1、總額大。“十五”期間,我省累計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5806億元,年均增長23%。預計“十一五”期間,我省累計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2034億元,年均增長11%。2005年,共完成建筑業總產值4636億元,實現增加值(地區)1116億元,占全省GDP的份額達到6.2%左右。我省建筑業以占全國10%左右的從業人員、完成全國13%的產值總量,強化了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優勢建筑企業快速成長壯大,建筑業總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已達51家。

    2、對農民增收帶動大。我省現有355萬建筑從業人員,其中85%左右來自蘇中和蘇北鄉村,農民從建筑業獲取的收入約占全省農民純收入的24%以上,是提高我省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3、分布廣。江蘇建筑企業遍及祖國各地,特別是廣東的深圳、珠海、廣州地區、上海、北京地區及大慶和新疆地區,而且以質量好、速度快著名。“十五”期間,我省共有485萬人次出省施工,累計完成省外施工產值5554億元。工程質量水平不斷提高,我省累計共獲得魯班獎124項,國優工程獎18項,1800多個工程獲得省“揚子杯”獎。

    4、建筑科技成果累累。“十五”期間,我省大力推廣應用建設部頒發的十大新科技,建設科研項目投入達4536萬元,取得重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建筑行業獲得建設部華夏科技進步獎6項,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14項,并形成了一批具有我省產業特色的“四新”成果,如蒸壓輕質加氣混凝土墻板(ALC),預制預應力房屋(PPB)和混凝土外加劑等技術成果。

    二、建筑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目前我省仍處于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時期,建筑產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主要是:

    1、建設過程中浪費能源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我省是建筑大省,但在建設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方面仍有待大幅度提高。如何將高新技術與傳統建筑產業有機結合,實現建筑業由粗放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不斷增強活力和競爭力,使得我省從建筑大省向建筑強省轉變。

    2、傳統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橋梁、路面等城市重大建筑設施存在鋼筋銹蝕、混凝土碳化等問題,導致其結構性能退化,或提前報廢、或帶來巨大的維修費用、或導致嚴重的工程事故。這也是世界性問題。如在美國每年因鋼材腐蝕造成的工程結構損失高達700億美元,近1/6的橋梁因鋼筋銹蝕而嚴重損壞,我省基礎設施存在同樣問題。因此,提高我省城市基礎設施耐久性是社會和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汶川地震的教訓讓我們進一步意識到城市安全是城市化進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因為城市建筑結構和維持城市運行的基礎設施等城市工程復雜多樣、人口稠密、財富集中,而威脅著城市的地震、臺風和暴雪等自然災害和爆炸、橋撞、火災等突發事件都會給城市帶來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如何提高城市建筑和橋梁綜合抵抗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及處理爆炸、橋撞等突發事件的能力也是我省建筑業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

    三、強化自主創新,打造區域性建筑科技品牌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11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其中與建筑業緊密相關的有城鎮化與城市發展、公共安全等領域;《江蘇省建設事業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了城鎮建設與資源環境承受能力相適應,節地、節水、節能、治污、防災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預警和應急機制比較健全等主要目標,按此要求建議從如下五個方面進行重點支持,打造建筑強省和我省建筑科技品牌。

    1、繼續推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和預應力鋼結構,降低建筑材料消耗。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和預應力鋼結構有著跨度大、自重輕、節約建筑材料和能源、提高建筑與結構功能等突出的優點,適應了近代建筑結構的發展趨勢。東南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預應力結構研究的單位之一,并取得了眾多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促進了該技術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廣泛應用于大跨橋梁結構、大跨多層建筑、地下建筑、高聳結構、核電站壓力容器等重點工程中,解決了全國許多重點工程中的技術難題。如北京西客站主站房工程采用45m跨預應力鋼結構后節省鋼材用量20%,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我省建設事業過程中,預應力結構被廣泛應用于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南京奧體中心、南京長江二橋、潤揚長江公路大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蘇通長江公路大橋等重大工程中,為我省的城市基礎設置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節省了大量的建設經費。現階段我們應該聯合我省優勢建筑設計和施工企業,繼續推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和預應力鋼結構,深入研究現代預應力結構的耐久性和抗災害能力,提出預應力結構施工成套技術體系,普及預應力結構的施工技術,促進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從而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突出我省建筑業的科技品牌。

    2、重樹預制裝配式結構雄風,推進建筑工業化。預制裝配式結構具有顯著的特點和優勢:施工速度快,有效縮短了施工周期,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降低建筑工人的勞動強度;預制裝配后,減少現澆濕作業,改善施工現場環境,減少環境污染和施工擾民現象;預制構件工廠化生產,嚴格按標準驗收,產品質量有保證。我省在全國較早開展預制裝配式結構的研究,但是隨著我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對居住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滯后的建筑工業化水平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要求。為了樹立我省的建筑產業特色,順應建筑工業化的要求,有必要重樹我省預制裝配式構件生產和結構施工的雄風,進行預制裝配式結構的創新研究,重點研究預制裝配式結構的抗震性能和構造設計,同時協調預制構件生產企業與現有大中型建筑企業的利益關系,進一步以科技推動企業的結構調整,從而帶動建筑產業鏈的優化重組。

    3、開發新型高性能建筑材料,促進工程結構創新發展。新型材料的涌現引起建筑材料功能復合化、建筑結構體系智能化,有力地促進建筑產業的創新發展。針對城市基礎設施存在的耐久性失效和抗爆性能不理想等結構安全問題,充分開發利用我省連云港地區國內首家萬噸碳纖維生產基地和東大―橫店集團玄武巖纖維應用研發中心的優勢條件,以提高我省城市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能為目標,研究城市基礎設施構件和結構的纖維復合材料高耐久性加固技術,研究城市建筑和橋梁關鍵承載力構件的纖維復合材加固及損傷修復技術,重點研究開發高耐久性纖維復合材料城市基礎設施的制品、結構構件及其成套實用技術,編制相應的省級技術標準、規范、規程。同時聯合我省的纖維生產優勢企業,形成我國新型高性能纖維復合建筑材料的生產基地,促進我省建筑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4、加快發展節能建筑,推廣建筑節能。我省建筑規模巨大,但大多數為高耗能建筑,同時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節能減排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問題。作為用能大戶和環境主要改變者之一的建筑,運用可持續性技術對其環境進行優化控制則是實現其節能減排的重要出路之一。在我省積極發展節能建筑,推廣建筑節能,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步伐,研究運用納米泡沫硅氣凝膠技術等高度改性提升傳統建筑材料熱工、結構和安全性能,研究綜合性能優良的新型高效節能墻體、屋頂建筑材料和環保型斷熱玻璃材料及產品在建筑結構中的應用,研究開發適合建筑一體化的太陽能/空氣源復合熱源熱泵供熱系統等技術裝備,加大建筑節能技術創新,加強民用建筑節能設計審查和節能建筑專項驗收,全面推進我省建筑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化。

    5、研究建筑和橋梁功能提升技術,促進我省經濟發展。一方面,隨著我省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建筑和橋梁的負擔越來越重,特別是長江和運河在江蘇段是黃金水道,交通特別繁忙;另一方面,地震、風災、爆炸、火災等災害不斷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人口增長、社會財富密集、城市化進程加快,進一步增加了災害的破壞程度。因此,有必要針對我省建筑和橋梁的特點,研究基于結構實際性態的建筑和橋梁的抗震抗風安全性評價及耐久性技術,研發建筑和橋梁的景觀環境與功能改善的關鍵技術,研究黃金水道橋梁的船撞、爆炸等應急保障關鍵技術研究,研究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技術,延長城市建筑和橋梁使用壽命,保證結構安全,提升結構功能。

    四、成立江蘇省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聯合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以及我省的建筑設計單位和優勢建筑企業,成立我省以東南大學為首的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深入開展預應力技術相關領域問題的研究,促進預應力工程的技術創新,提升我省整體的預應力設計與施工水平,形成我省建筑領域科技發展的特色技術。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成果轉化的平臺,繼續鼓勵和支持預應力技術的成套化、產業化,并為申報國家級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準備,同時進一步促進我省建筑行業中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具體做法為:

    1、進一步加強預應力技術的研究,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地位。預應力技術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已成為土木工程建筑中一種十分重要的新技術手段。東南大學培養并形成了一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為首的預應力技術研發團隊,保持著預應力技術國內的領導地位,先后參與編制了多項預應力技術規范和規程,同時為我國的建筑事業輸送了大批高水平預應力專業人才,僅擁有教授和高級工程師職稱的已有100多名,成為我省乃至全國建筑業的骨干力量。但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保持領先地位的關鍵在于持續不斷地投入預應力技術的創新研究,如預制拼裝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預應力抗震構造等,廣泛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逐步形成一批有特色的預應力技術成果,將預應力技術樹立為我省建筑科技成果的一面旗幟。

    2、聯合大型建筑企業,促進成果轉化。組成國際化預應力企業,將預應力技術廣泛應用于我省大型公用建筑、住宅建筑和橋梁結構。通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紐帶作用,團結和協作我省一批大型建筑企業,引導他們從事預應力技術的應用研究,促進預應力項目的產業化生產,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逐步發展并壯大成為大型化、專業化,組建國際化預應力技術企業集團,提升我省建筑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同時相關部門有必要進一步協調并鼓勵預應力技術在大型公用建筑、住宅建筑和城市橋梁建設中的應用,同時建立和健全預應力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保證我省基礎建設的健康發展。

    3、進行預應力抗震可靠體系創新性研究,為地震中的建筑結構安全提供保障。汶川地震后結構的抗震性能受到人們特別的關注,如何有效地提高結構的安全性和震后的可修復性進一步成為眾人關心的問題。合理地利用預應力技術,對建筑結構施加預應力,能夠進一步提高結構的整體性,從而提高結構的抗震性能,同時可提高結構震后的可修復性。借助工程技術中心的平臺,進一步提出新型可靠預應力抗震體系,促進預應力技術研究的深化,為我省建筑產業發展開拓的新思路、新方向。

    4、開展技術交流,提高技術水平。我作為江蘇省科協領導下的江蘇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和全國預應力混凝土分會的副理事長,以及東南大學作為江蘇土木建筑學會預應力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將繼續在江蘇省科協領導下,進一步發揮學會作用,以工程技術中心為交流平臺,開展全國性的預應力技術交流,促進我省預應力設計與施工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保持我省在全國預應力技術研究與應用中的領先地位,為我省以及全國建筑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下載附件:
  • 點擊下載

  • "歡迎大家轉摘!轉載須注明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網(metal168.com)謝謝合作!"

相關文章:

文章標題
建筑鋼結構網--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分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