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商文化廣場之側,在建筑工人忙碌的身影下,一棟宏大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
青灰色的墻體,銹黃色的墻釘,鋼筋混凝土的骨架下,是青磚綠瓦朱紅門式的曲徑通幽,掩飾不住的是那濃郁的文化積存和厚重的歷史積淀。
商丘博物館新館作為全市2010年度文化建設十大重點項目之一,受到大家的關注。在市委、市政府建設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發展先行區的精神指導下,借著省九次黨代會、《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指導意見》的東風,商丘博物館新館距離公眾的視線越來越近。這將是一座盡顯商丘文化元素,為商丘所獨有的標志性建筑物。將來,商文化在此展示自己的絕代風華,彰顯商丘獨特的人文魅力。
歷史和文化精髓的再現
2009年12月奠基,2010年正式開工建設的商丘博物館新館,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西鄰華商文化廣場,南向華商大道,坐北朝南,總占地110.419畝,凈用地92.472畝,總建筑面積29806平方米,總投資2億元。目前,博物館建設工程已完成一層建筑施工。
作為一座展示商文化精髓的博物館,博物館的設計建造充分汲取了商丘歷史和文化的精髓。博物館外觀造型為現代建筑,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設計師、國家體育館鳥巢的中方設計主持人李興鋼主持設計。據商丘博物館副館長杜長江介紹,博物館的設計思想是把商丘豐厚的文化積淀、文化元素很好的融入到博物館的形式設計之中,盡可能體現商丘文化元素,把商丘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展示出來。
博物館設計構思源于中國古典城市的珍貴遺產——商丘歸德古城,完美地表現出古城“外高內低”之布局和“城壓城”之結構的典型特征,體現收藏、陳列、展示中國商文化的“微縮之城”這一概念。博物館以蘊含、展示中國商文化的“博物之城”為建筑造型主題,上中下三層疊加的形體喻示“城壓城”的古城結構,也體現著自下而上、由古至今的陳列布局。主體建筑周圍環以景觀水面和庭院,水面和庭院之外,是模擬考古發掘現場的景觀和高起的堤臺,文物陳列和辦公用房結合,設置于堤臺之上。
博物館最上層之“城”向南大幅度懸挑于水面和引橋入口之上,形成有視覺沖擊力的正面形象。建筑頂部四角形成臺階式坡狀翹起,像一只鳥的兩個翅膀,“如翼于飛”,既與中國古建筑層面造型暗合,又有“玄鳥生商”在建筑造型上的抽象表現。建筑整體造型大氣、完整,既富于視覺沖擊力,又兼具內斂儒雅和深邃意境,是深厚悠遠的中國商文化和商丘城市歷史文化的恰切的建筑載體。預計到2013年,博物館可面向公眾開放。
據杜長江介紹,屆時,參觀者先由面向華商大道的大臺階和坡道登臨堤臺,沿大引橋凌水而由中部展廳入“城”,進入博物館序言大廳。然后站在二層平臺上,可居高臨下俯視12米高的序言大廳背景墻,領略由“玄鳥生商”肇始的神秘、厚重、悠遠的中國商文化歷史。再通過自動扶梯或樓梯下至一層大廳,進入18米通高、象征歸德古城的共享大廳,自下而上沿坡道陸續參觀各個展廳。最后到達屋頂平臺,站在四角的眺望臺,遠眺閼伯臺、歸德古城、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盡抒懷古之幽思。
商文化的巨大向心力
說起商丘,就想起商文化。提及商文化廣場、商丘博物館新館,繞不開的是“三商之源”的燦爛文化和歷史。在豫東大地,商文化就是一條貫穿古今的文化精神乃至傳統的悠悠長索。
商人、商文化的根源在哪里?這一命題曾在學術界引來眾說紛紜。商丘博物館館長王良田說,綜合古代文獻、天文對照、地理地形等多種直接或間接證據,結合柘城李莊遺址、睢縣周龍崗遺址等考古發現,商人起源于商丘已不可爭辯。綜合各種學術研究成果,學者們排出了商人在商丘的發展史:五帝之一的帝嚳居商丘高辛。帝嚳子契(閼伯)與禹同時,因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遂成為商族始祖。傳至湯約470年間,曾八遷其居,但遷來遷去,復歸商丘。湯滅夏建商朝,都商丘東南亳城,此為商朝第一國都。
商人的壯大,讓商業、商文化的發展變得不可避免。王亥時期,勞動產品出現較多的剩余,產生了互通有無的需要。在王亥發明牛車后,部落之間具備了可以經常交換的條件。王亥在商業上起著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人們自然地將其尊為商業的始祖,將他“服牛”的貢獻載入史冊。
悠久先進的農耕文化,塑造了商人崇德尚義的文化特色和勤勞淳樸的民風,促成了商文化的多融性,也在黃淮平原形成了絢麗多彩的古文化圈。時至今日,發掘、弘揚商文化已成為商丘人的責任。借助商文化的巨大向心力,近年來,商丘以華商文化節等方式,吸引來自世界的目光,擦亮被歷史淹沒的“商”字。
商文化的平臺
浩瀚的商文化如何才能最好的展示?這是一道擺在博物館所有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為做好博物館新館開館后的陳展工作,商丘博物館早已著手籌備。
初步計劃,博物館的陳展將分為中國商文化展、中國商業文化展、商丘古代文明展三部分。中國商業文化展的部分,正與部分商業高校協同策劃。商丘古代文明展是以現有館藏文物為主,系統展示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商丘文明發展通史。中國商文化展則是博物館陳展內容中最為重要、最具特色的部分。為做好商文化發展這一重頭戲的陳展工作,商丘博物館正與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緊鑼密鼓地策劃、編纂陳展大綱。王良田說,商文化發展的展覽將側重于文化展覽、考古成果展覽、學術研究展示,但更多的陳展內容則要保密,待正式開展后,給大家更多的驚喜和震撼。
王良田說,商文化在華夏文明中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目前全國還沒有一所展示商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或是以商文化為主題的綜合博物館。這就給商丘博物館新館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借助建設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發展先行區的好時機,博物館將以弘揚商文化為己任,創新陳展形勢,豐富陳展內容,努力把商丘博物館新館打造成為全國商文化展覽的“第一館”。
為更好的發掘、弘揚商文化,實現商丘博物館在商文化展覽中的獨領風騷,商丘博物館計劃邀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參加商丘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并在商丘舉行年會,進行國內最高水平的商文化學術研討,為商文化展的開展提供學術支持。王良田說,有了權威的學術支持,商丘就能成為商文化研究中繞不開的根基,就能引來更大范圍、更深層的關注。這樣一來,借助商文化的發掘和研究,“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發展模式也必然給商丘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大的活力。(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