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作為安徽的省會城市,卻一直沒有博物館,這讓很多文物工作者倍感遺憾。不過,這種情況即將改變,因為一座和合肥規劃館融合建造的合肥博物館即將在濱湖新區開建。據了解,這座極具地方特色的新建筑,建成后將成為合肥的新地標。
合肥文物將有自己的“家”
昨天,合肥文物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經過幾十年來的考古發掘,目前合肥文管所已有出土文物6000多件,因為沒有博物館,它們一直棲身在陰暗、潮濕的臨時地下庫房。昨天,管理處的有關人員表示,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合肥博物館就已經立項,2001年還曾著手工程選址,2003年更名為“合肥文博苑”,但由于種種原因,十幾年來,“合肥文博苑”工程僅限于紙上談兵。
“說實話,目前全國省會城市中,除合肥、銀川、西寧、拉薩外都建有自己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是我們期盼已久的了。 ”對于明年3月即將開建的合肥博物館,合肥文物管理處的不少工作人員都很激動。 “等博物館建好,出土的6000多件文物不僅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和展示平臺,合肥市民,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 ”
合肥博物館創意源自“裂變”
據了解,即將開建的合肥市博物館坐落于濱湖新區,館區北靠云谷路,西側與渡江戰役紀念館相鄰,南隔環湖路與巢湖相鄰,該館將和合肥規劃館融合建造設計,目前兩者的概念設計方案已經出爐。此概念方案最大特點為內部的徽派建筑意向與聚落街巷空間所造成的效果,似一塊冰因受外力沖擊,而產生的“裂變”效果,極具視覺沖擊力。昨天,有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整體大致呈圓形的館區通過“裂變”分成三份,一個是合肥規劃館,一個是合肥博物館,另外一個則是作為會議及辦公等場所的公共建筑部分。
合肥規劃館除了展示城市的規劃發展歷程外,更側重對未來的規劃設計展示;合肥博物館則側重歷史部分。另外,該建筑建成后,它們將和渡江戰役紀念館、合肥名人館形成館群的集約效應;利用濱臨巢湖的區位優勢,依托文化場館群,打造一處融合自然景觀與文化歷史、充滿魅力的新的城市旅游觀光景區。
段家祠堂等老建筑將“復活”
昨天,合肥文物管理處的程紅處長告訴記者,目前合肥博物館的外觀設計基本出爐,對于內部的陳列設計,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招標。
對于將來合肥博物館將展些什么?程處長表示,首先展現合肥歷史的陳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次是合肥的民俗展,再次是包括合肥三縣在內的精品薈萃。
程處長還告訴記者,他們希望能將過去合肥拆除的一些準備異地重建的老建筑融入進去。如早年因城市建設拆除的段家祠堂、龔家祠堂、李公祠、李國衡住宅等。即便它們不能入住博物館內部,他們也希望在博物館附近給它們找個棲身之地,從而形成古建筑群,這不僅可以形成一個景點,也能讓這些曾經記錄合肥重要歷史的古建筑“復活”。
程處長表示,目前將這些老建筑復建于博物館附近的方案已基本確定,但具體細節,還有待和設計單位的進一步協商。(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