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不少歷史文化名城存在嚴重的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為了發展旅游業或者進行城市營銷,很多城市千方百計都要擠進歷史文化名城名單,但是在申報成功之后,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卻往往隨心所欲。
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日前聯合下發通知,對山東省聊城市、湖南省岳陽市、云南省大理市、河北省邯鄲市等8縣市因保護工作不力,致使名城歷史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名城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進行通報批評。名城保護專家指出,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必備要素--歷史文化街區在“拆舊建新”的房地產開發熱潮不斷淪為廢墟,還有不少歷史文化名城因為過度商業化導致已無“文化”可言。要落實《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亟待建立歷史文化名城資格退出機制。
不少歷史文化名城沒有歷史文化街區
在24歲的湖南岳陽女孩唐秋芬眼中,洞庭湖邊、岳陽樓旁游人如織的汴河街毫無歷史感。“這條街是新修的,其實就是假古董,真正的老街拆的拆,破的破。”唐秋芬從小到大都在岳陽生活,小時候經常去翰林街、樓前街、塔前街三條老街玩。不過,這三條支撐岳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的老街卻面臨著有名無實的尷尬處境:翰林街消失,樓前街癱瘓,塔前街命運未卜。
2011年1月起,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開展保護工作檢查。作為湖南省被抽檢的兩座名城之一,岳陽市因為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不力遭到檢查組嚴厲批評。另一座被抽檢的名城是鳳凰,盡管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相對到位,但由于過度進行商業開發,也被勒令整改。
“岳陽只重視保護幾座單體的文物建筑,比如岳陽樓、岳陽文廟、慈氏 塔 , 不 太 注 意 保 護 歷 史 文 化 街區。”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柳肅說,鳳凰的老城區、老街區倒是保留不少,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商業化,失去了傳統的風味,到處都是燈紅酒綠、吵吵鬧鬧的酒吧,失去了古代邊城的味道。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按照規定,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必須有兩個以上歷史文化街區,但是不少名城的歷史文化街區早已經不符合國家標準。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說,在業內一次學術研討會上,有參與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調查的專家透露,在全國近120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已經有將近20個沒有歷史文化街區,有將近一半歷史文化街區不合格。被通報批評的8縣市歷史文化遺存保護亂象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大肆拆除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地產項目開發
在柳肅等專家看來,我國不少歷史文化名城存在嚴重的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為了發展旅游業或者進行城市營銷,很多城市千方百計都要擠進歷史文化名城名單,但是在申報成功之后,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卻往往隨心所欲。
被通報批評的聊城和岳陽同屬于1994年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它們一方面扛著‘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自吹自擂,另一方面卻大肆拆除歷史文化街區或者進行過度商業開發;這邊成片的歷史文化街區在房地產開發熱潮中淪為廢墟,那邊不倫不類、花里胡哨的仿古街道卻不時拔地而起。”柳肅表示。
山東聊城是一個“推倒重來”的極端例子。三年前,這座北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啟動了雄心勃勃的古城重建計劃,但是卻并沒有遵守“古城衛士”阮儀三領銜編制的整體規劃,大片的老街區被拆除,同時又大量建起青磚灰瓦、檐牙高啄的仿古宅院。“街巷的基本格局還在,但是里面的建筑全都變掉了。”
岳陽原翰林街是晚清風格的老街區,長約200米,寬4米,因為清朝岳陽籍翰林學士黃秀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唐秋芬告訴記者,翰林街原址在某開發商(保利地產)地產項目開發范圍內,街道內原來建筑已經被拆除殆盡,青石板路也被瀝青路取代,異址重建的新翰林街不新不古、不中不洋,少人問津。
柳肅表示,全國大小名城“拆舊”“建新”的動力差不多都是源自土地財政的老路子。修復歷史文化街區不僅不能給財政帶來貢獻,反而需要財政大量投入資金,所以城市決策者對老街區熱衷于推倒重來,征收老街區土地成本并不高,但是一賣給開發商那就要翻很多倍了,G D P數字很快就漲上去。
大理、鳳凰等名城的問題在阮儀三看來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另一誤區。“很多人把保護歷史文化街區跟發展旅游等同起來,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就是為了發展旅游,發展旅游就應該盡快取得經濟效益,所以保護就是為了賺錢,這一下又陷入商業開發的死胡同了,根本不可持續。”阮儀三說。
破解困局有待建立名城資格退出機制
不少專家指出,與東部沿海城市相比,歷史文化遺存遭到破壞的現象在很多二三線城市更加普遍。近年來在長沙、武漢、南京等城市,不少群眾對城市決策者的做法早已深惡痛絕。
據了解到,除了日前點名通報批評八縣市之外,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并未對外公布聯合調查報告。“從我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存在問題的肯定不止這八個縣市了,很多沒有被點名批評的名城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阮儀三說。
柳肅指出,根據2008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風貌造成破壞性影響應該追究相關人員和單位的責任。但是,該條例并沒有規定實行名城資格退出機制,由于沒有“被摘帽”的壓力,很多城市往往在申報成功之后,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就毫不上心了。
“破壞了的,瀕危了的,不合格的,主管部門可能還沒想好怎么處理。我個人建議,首先要公布檢查的情況,讓所有名城接受公眾監督、吸取教訓。一些做得實在太離譜的城市,可以考慮摘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牌子,不動真格就剎不住這股歪風,不過也要防止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情況。”柳肅說。
“路可以緩修,樓可以緩建,但是歷史文化遺存一旦被破壞了,就沒有辦法再恢復。”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魏堅指出,我國目前的歷史文化名城申報保護體制還缺少“能進能出”的名城資格退出機制。“只有建立起退出機制,才能讓一些城市破除重申報、輕保護的錯誤觀念和做法。”魏堅表示。
不少專家還認為,很多歷史文化名城出現大拆大建的不良傾向,還與地方政府內部欠科學的政績考核方式有很大關系。不少城市管理者為了謀求升遷資本,在任內急于取得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快速提高G D P。
“長遠來看,考核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員要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據,必須強調他們在保護地方歷史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方面的貢獻。”柳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