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VIDEOS麻豆,精品 在线 视频 亚洲,免费的夜夜欢爱夜夜爽视频,欧美 国产 亚洲视频

 

德業雙馨啟后學――記我國鋼結構事業的開拓者陳紹蕃教授

作者:劉 鋒    
時間:2017-03-22 09:31:21 [收藏]
我們敬愛的陳少蕃先生,于3月21日凌晨五時五十分在西安因病醫治無效辭世。先生出生于二月。二月梅花開得正好。“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作為我國最早從事鋼結構研究的元老之一,70余載春秋矢志不移,滴水穿石,為我國鋼結構事業做出了巨大貢
    關鍵詞:陳紹 德業 后學
    陳紹蕃

       我們敬愛的陳少蕃先生,于3月21日凌晨五時五十分在西安因病醫治無效辭世。先生出生于二月。二月梅花開得正好。“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作為我國最早從事鋼結構研究的元老之一,70余載春秋矢志不移,滴水穿石,為我國鋼結構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培養了無數優秀學子,被國內同行專家譽為我國鋼結構事業的開拓者及教育領域的一代宗師,到髦髭白發,仍癡心不改、老驥伏櫪,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精神與品質啊。 回憶陳老先生的一生,我們緬懷敬意。
        志在報國無他求

      陳紹蕃祖籍浙江海鹽,1919年2月2日生于北京。父親陳大齊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當時的舊中國正處在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飽受列強欺凌。父親作為進步知識分子,從小就教育陳紹蕃兄弟倆要好好學習,用科技知識報國救國。耳聞目睹舊中國的衰敗景象加之深受父輩的長期熏陶,愛國主義激情早早地便在陳紹蕃的心靈里牢牢扎根。1936年陳紹蕃以優異成績從附屬中學升入上海中法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經過在這所以淘汰率極高、教學非常嚴謹而著稱學府里的系統學習,開啟了他此后從事鋼結構事業的大門。1940年大學畢業后,上海已經淪陷,為了報效國家,他差不多用了半年多的時間才從上海途經香港輾轉來到重慶,并在重慶綦江導淮委員會從事水工結構設計工作,在工作實踐中通過同有關專家接觸,使他更加了解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科技發展方面的差距,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194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大學研究院結構工程學部,攻讀碩士學位,兩年多的深入學習和探討,為他夯實了專業基礎。研究生畢業后,他應聘來到重慶中國橋梁公司從事橋梁工程設計,正式開始了他的鋼結構專業生涯。1945年,一向勤奮踏實的陳紹蕃被派往美國芝加哥西北鐵路公司進行為期一年的橋梁工程實習,在美國,他看到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鋼結構工程更是方興未艾。想到中國,由于國民黨腐敗無能,倒行逆施,導致國家科技、經濟落后,倍受列強欺辱,鋼結構工程更是處于無人問津狀態。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為報國救國,惟有拼命學習專業知識。在美國的一年里,陳紹蕃幾乎沒去瀏覽異國風光,總是利用各種機會進行實際考察,去附近的大江大河、建筑工地考察鋼結構的具體工程,周末到市圖書館查閱收集資料。1946年學習期滿回國后,應聘到位于上海的中國橋梁公司,從事鐵路橋梁的設計和修復工作,很快,基礎扎實且實踐經驗豐富的陳紹蕃便被委以重任。1948年,國民黨政府即將跨臺,陸續夾裹大批學者、專家逃往臺灣,曾擔任國民黨政府考試院官員的父親,由于思想觀念的束縛,對即將建立的新政權心存顧慮,害怕遭到政治打擊,加上陳紹蕃的哥哥早在幾年前已去了臺灣,因此父親也決定赴臺。臨走之前找到陳紹蕃說:我們全家要離開大陸到臺灣去,我這樣的背景,你留下來,怕沒有什么好果子吃。其實,早在父親找他之前,陳紹蕃已預料到這一點,他與妻子商量:到臺灣去,全家都在一塊,憑自己的學識才能,加上父親的背景,可能會有所作為。但目睹國民黨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早就讓他寒了心。而共 產 黨一心為國、一心為民,深受人民的廣泛擁護,現在黑暗即將過去,民族要復興,經濟要發展,正需要大批有事業心、有民族正義感、有一技之長的知識分子報效國家、建設國家。于是,經過深思熟慮,他坦然告訴父親,他要留下來。


      陳紹蕃的道路沒有走錯。他留了下來,使我國大陸多了位鋼結構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60余年來,他以其豐富的研究成果和培養出的眾多頂尖人才,開拓了我國的鋼結構事業。他的這次抉擇沒有錯,他沒有受到歧視,黨和人民對有民族心、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分外器重,解放后,陳紹蕃被任命為上海鐵路局副工程師,陳老說,那時的他感覺渾身是勁,工作起來如魚得水,他對中國能盡快富強起來充滿信心。1950年,我國工業基礎較好的東北地區急需大批人才,陳紹蕃覺得自己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放棄上海的優越生活和工作條件,毅然應聘到東北工學院(東北大學前身)任職,開始了鋼結構研究和教學生涯,從此與鋼結構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1956年,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他又隨東北工學院土木建筑系遷校來到了古城西安,作為我校的首批建設者踏上了漫漫的創業之路。


      滿腔熱血薦神州


      二十世紀50年代,剛剛建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為盡快使貧弱至極的國家擺脫一窮二白的面貌,中華民族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兒女開始了艱苦的探索與奮力的拼搏,陳紹蕃便是他們中的一員。在工作實踐中,他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的責任和歷史使命就是要推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千方百計地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此富民強國,推動社會進步。其時,世界上鋼結構事業已呈蓬勃之勢,可由于我們國家經濟、科技落后,鋼結構事業還處于萌芽狀態,加上受到鋼產量的限制,鋼結構研究和應用并未得到理論界和政府的重視,但作為對國際鋼結構發展有較深了解的陳紹蕃來講,他認為,我們要趕上時代步伐,就必須從現在開始重視其研究和推廣工作。于是,那一段時期的陳紹蕃一方面潛心于對國際鋼結構科研發展方面的了解,一方面深入我國建筑領域,對建設中的一些利用鋼結構的項目進行現場考察,掌握收集第一手資料。此時國內亦有一批中青年專家紛紛著文,研究介紹鋼結構相關知識。很快,陳紹蕃就以其敏銳的洞察力,開拓的視野,扎實的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從這一大批學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他們中的佼佼者,并被譽為我國鋼結構領域的“三大才子”之一。


      到了二十世紀70年代,我國鋼結構應用已有了一定的起步,國際上的一些設計標準及規范,不能全面適應我國國情及工程實踐的需要,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鋼結構設計規范已迫在眉睫。1974年,作為主要參與人,陳紹蕃參加了編制中國自行的第一部《鋼結構設計規范》。規范的制定是我國鋼結構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其中凝聚了陳紹蕃的不少心血。為了中國第一部《鋼結構設計規范》,他參閱了大量的國外原始資料,充分吸取其精華,對于通過嚴密推導出的結論,他都要親自進行實驗驗證,積累科學數據。在編制過程中,他發現當時編制規范的主要參考藍本(原蘇聯《鋼結構設計規范》)在分析壓彎構件彎矩作用平面外穩定性過程中,對單軸對稱構件的計算規定不符合實際,在經過理論推導,實驗驗證后他做出了科學的糾正,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此后的20年間,我國《鋼結構設計規范》歷經了兩次修改,1988年版修訂時他是主要參與者,20世紀末已是80歲高齡的陳先生再次被委以重任,作為主要參與者舉起了修改規范的大旗。在兩次規范修訂過程中,陳先生提出了許多有創新意義的新規定,還對舊條文的不合理之處進行了科學修正。例如,在最新修訂的規范中,他通過理論分析,創造性地提出了T形截面壓桿腹板考慮翼緣對它的約束影響后,可以放寬腹板高厚比限值的觀點,后經實驗驗證,陳先生的這一論點是正確的,被該規范采納列入正式條文。這一條文的制定,將對我國正在推廣的H形鋼開辟了廣闊的應用前景。陳紹蕃還是我國第一部《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和《門式鋼架輕型房屋鋼結構設計規程》的主要編制人之一。為了使后一設計規程與國際水平接軌,他付出了巨大心血,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設計規定。


      “矢志不移,勤勉踏實,實事求是,勇于創新”是陳紹蕃從事科研工作的一貫作風。他說,跟著感覺走,迷信和依賴權威而不愿多動腦筋,這對學者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勤奮是成功的催化劑,而持之以恒、滴水穿石更是抵達成功的最近通道。多年來,正是靠著這些“訣竅”,陳紹蕃在事業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他的專業基礎扎實、思想活躍,能敏銳地發現鋼結構工程中問題的關鍵和癥結所在。他認為鋼結構的穩定性是鋼結構構件設計的關鍵問題,世界上多次發生鋼結構工程的倒塌事故,多半是由于鋼結構構件的穩定性不足造成的,為此,陳教授長期以來對鋼結構的穩定性問題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他不僅研究領域寬廣,而且鉆得深,理解得透徹。在科研工作中他十分重視實驗驗證,對于理論推導后的結論,他都要進行實驗驗證,他的多項有關鋼結構構件穩定性方面的科技成果被相關規范、規程所采用,他在國內外發表的百余篇論文和出版的多本著作都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同行的廣泛認可,對我國鋼結構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正是由于陳紹蕃和他同時代專家學者的奠基,加上幾代建筑領域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鋼結構領域的科研和推廣工作才不致較大的落后于國際,才能在改革開放后迅速適應市場的急劇變化,迎來鋼結構事業發展的春天。


      滴水穿石惟執著


      談到鋼結構領域,陳老如數家珍:“鋼結構在國際上的發展、應用歷史不算太長。十九世紀50年代前為鑄鐵結構,到1870年左右,鋼結構才算正式出現。1889年法國巴黎世博會建成的高達320米的艾菲爾鐵塔即采用了這種結構形式。而輕鋼結構的出現距今不足百年。所以說,鋼結構這種建筑形式在世界上還屬于一種新形式,也是極富生命力的一種建筑形式。從其產生到現在短短百余年,鋼結構在全世界如迅雷般迅速普及和拓展。


      我國的鋼結構技術及其應用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二十世紀50年代初盛時期。前蘇聯援建我國的156項工程,大部分為重型鋼結構。二十世紀60到70年代為第二時期,即限制利用時期,當時由于我國鋼產量有限,加之備戰,因此國家規定“凡是可用其它材料代替的,均不用鋼結構建造。”第三時期是在二十世紀80年代以后,鋼產量連年攀升,國家才開始大力鼓勵建筑用鋼材,鋼結構才開始受到有關方面的關注,并被廣泛采用。


      陳老說:“多年來,盡管我國鋼結構產業發展曲曲折折,但我一直堅信,鋼結構是國際建筑發展的一種大趨勢,自己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能等待,不能動搖,特別在理論研究方面不能落后于國際水平,必須緊跟國際學術發展方向不斷創新。”于是,多年來陳先生結合我國鋼結構領域有關重點項目,深入實際,潛心鉆研,不斷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他在鋼結構理論方面的研究和學術水平得到國際學術界和組織的廣泛認可,多次被國際鋼結構會議推舉為會議科學委員會成員,他是于1992年在美國出版的國際鋼結構性能巨著《金屬結構穩定――世界觀點》在中國地區的協調人,亦是1944年在美國成立的國際權威性學術組織――結構穩定研究學會(SSRC)惟一的中國終身會員。在國外出版發行的國際性學報《結構工程進展》(英文)曾經用兩頁篇幅介紹他的成果。


      陳紹蕃能享有這樣的盛譽,與他精深的學術造詣分不開。他于1980年帶領我國專家團參加了國際標準組織167技術委員會編寫的《鋼結構材料與設計》國際標準討論會,當他對秘書國提交的標準草案做了仔細研究后,發現了其中明顯的錯誤并提出了修訂意見,他的理論分析成果和對草案的修改意見得到了與會國際專家的肯定,從而修改了原國際標準該項條款的錯誤。他綜合研究生科研成果并用英文撰寫的支撐設計論文,被美國《鋼結構設計規范》列為參考文獻。


      為了及時掌握國際有關鋼結構領域科研工作的進展情況,陳紹蕃在青年時期對外語的學習從未放松。他中學、大學時學的是法文,讀研究生時學的是英文,多年的積累,使他十分精通這兩門外語,工作以后他又自學了俄文和德文,能閱讀用這兩種語言撰寫的學術論文。多年來他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如《英國鋼結構研究學報》、《法國鋼結構雜志》、《美國結構穩定研究會技術年會論文集》等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他的科研論文,針對鋼結構領域中的實質性難題,集中解決一個或若干個規范上沒有解決的或人們認識不清的問題,絕非泛泛空談。他深厚的功底,使得他站得高、看得遠、理解得透徹,同行們對他敬慕有加,許多同行在研究中遇到不敢肯定的地方,總會到陳紹蕃那里討教,而且總會得到滿意的答案。正是因為有了陳紹蕃等幾位在鋼結構領域成績卓著的學術界泰斗,我國在國際鋼結構領域才能揚眉吐氣,組織編寫《金屬結構穩定?世界觀點》時有關機構才把中國作為一個重要地區。 


        嘔心瀝血育英才


      當初,當陳紹蕃從上海自愿應聘到東北工學院從事教學時,就有人不解地問:“你在這干得得心應手,為什么要去教書?”當時陳紹蕃就回答說:“國家建設需要更多的年輕鋼結構專家,若能帶出一批從事此項工作的年輕人,遠比一個人干更好。”幾十年來,他一直辛勤地耕耘在三尺講臺上,作為我國高校中結構工程專業房屋鋼結構研究方向的第一位博士生導師,陳先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棟梁之才,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他的不少博士生弟子如今業已成為國內外鋼結構領域的知名專家。被人們譽為陳紹蕃最得意的四大弟子之一,清華大學土木學院郭彥林教授在談到導師時,感慨地說:“先生教學,特別擅長啟發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學術上對我們要求很嚴,但只要我們在學術上那怕取得一點點進步和成績,他都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肯定。陳紹蕃的弟子郝際平教授一提起導師心中就涌起千般敬意,“先生在學生心中既是師長,又是父輩。生活上,你有什么困難,只要他知道,就千方百計幫你解決,在學術方面,你有什么問題,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休息時,只要向他請教,他哪怕不吃飯,也要耐心并深入淺出地給予解答。”陳紹蕃對弟子們學術研究要求之嚴是出了名的,學生寫的論文,凡到了他的手中,他總是認真審查,對論文中的觀點甚至標點符號、錯字、漏字都不放過,對論文中提到的他不熟悉的參考文獻都要到圖書館一一查對。陳先生這種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使曾受教于他的年輕學生深受感動,他這種言傳身教的科研態度深深地烙在年輕學者的心上,成為他們今后事業發展道路上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


      陳紹蕃教授幾十年的科研和教學成果不僅成為制定各項相關鋼結構設計規范的依據,而且也為他多年來培養我國鋼結構后備力量、著書立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8年,陳教授負責主編我國高校第一本統編本科教材《鋼結構》。如何編出反映科技先進水平且又便于學生學習的教科書,他傾注了大量心血,但就在編寫的關鍵時刻,由于意外事故,陳教授腿部骨折住進了醫院。鉆心的疼痛折磨著他,但他想的只是決不能因為自己影響教材編寫進度。當時年近花甲的陳教授讓家人把有關資料搬到病房中,硬是躺在病床上完成了所有的工作。教材出版了,在無數的學生從中受益的同時,該教材亦被國家建設部評為“優秀教材”。1988年已是70歲高齡的陳紹蕃,匯聚自己多年的教學科研成果重新主編的《鋼結構》本科教材被建設部評為優秀教材一等獎,長期以來成為全國眾多高校相關專業本科生鋼結構課程的首選教材,其印數始終保持全國鋼結構教材之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紹蕃集幾十年研究成果和心得,為研究生教學所著的《鋼結構設計原理》是我國第一本鋼結構專著,其內容之豐富,寫作之嚴謹,敘述之準確,數據之翔實在我國鋼結構界是空前的,其在廣度和深度方面超過國際同類書籍,被建設部評為“九五”國家重點教材,并被教育部選入國家百本研究生優秀教材,中國科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被眾多學者在著作、論文中引用,此書已被國內同行看作學習研究鋼結構的必讀書目,被奉為鋼結構的經典性著作。


      老驥伏櫪志永存


      從青絲到白發,從熱血青年到公認的學術權威,70年來,陳紹蕃把自己的滿腔激情貢獻給了我國的鋼結構事業。每當有人談及自己的成就時,他總是淡然一笑:“我這一輩子,只是做了一些踏踏實實的工作,欣慰的是,我的路走對了,我這一生,無怨無悔。”


      1980年,陳紹蕃應美國結構穩定研究會年會邀請,到美國進行學術交流。這時的他,心情分外激動,從1945年從美國回來,他再沒有去過美國。在美國期間,陳紹蕃見到了在美國工作的侄女,侄女告訴他在臺灣的奶奶已去世,臨咽氣時還念叨著他的名字,現在爺爺已快90歲的高齡了,每年除夕吃年夜飯時,爺爺總要叮囑給他留一副碗筷,都要談到他們一家,不知道幾十年風風雨雨,像他們這樣的家庭背景,陳紹蕃是否受過不公正待遇。1986年陳紹蕃再次到美國參加會議,他40多年未曾見過面的哥嫂也專程從臺灣趕到美國,分手時還都是熱血青年,這次在異國他鄉相聚竟都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自然是激動萬分、感慨萬分,老哥倆更是有說不完的話,當得知陳紹蕃幾十年來因在鋼結構科研、教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多次被授予“勞動模范”、“科技精英”、“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光榮當選全國第六屆、第七屆人大代表,中國民盟第五屆中央委員,并在國內外多個權威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時,大家都為他取得的成就感到欣喜,都感到陳紹蕃的路走對了。


      這以后,陳紹蕃再次到美國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或到臺灣探親時,他的哥哥等親友都勸他說,你一輩子干了那么多有成就的事,現在70多歲的人了,也該休息休息,全家人也該團聚團聚了,難道你還要干到生命的終結。聽了這些話,陳紹蕃搖搖頭,他心里想,我活著并不是為了享清福。雖然年齡大了,腦力、體力不如過去,但我還能干點事。的確,陳老雖年事已高,但他的精神仿佛永遠年輕,思維依舊十分活躍和縝密,仍在時刻關注著世界鋼結構科技水平的最新進展,經常查閱學術資料,并不斷著書立說。80歲那年,為了掌握國際有關鋼結構的發展信息,他開始學習計算機,雖然困難大,手、腦反應慢,但他靠著頑強的毅力,很快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開始利用因特網來加強與國際間的聯系。現在他每天仍堅持工作學習6小時左右。這種孜孜不倦、活到老、學到老和對鋼結構事業的敬業精神,激勵了不少青年學子和科技工作者,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與楷模。


      與陳老話別時,他謙虛地說:“鋼結構涉及領域很廣,我用大半生精力也只是對它的基本性能有所了解。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把手頭要編的幾本書編完。令我欣慰的是,現在我國一大批在鋼結構方面卓有成果的年輕學者、專家隊伍已經形成,我們的事業后繼有人,我相信,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國的鋼結構事業一定會取得更大成就,一定會躋身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鋼構的鼻祖陳紹蕃生平履歷 


        


    "歡迎大家轉摘!轉載須注明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網(metal168.com)謝謝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