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鋼結構行業協會關于授予夏志斌等5位同志浙江省鋼結構終身成就獎的決議及簡介
作者:浙江省鋼結構行業協會 時間:2011-09-05 15:15:20
關于授予夏志斌等5位同志浙江省鋼結構終身成就獎的決議及簡介
(浙鋼協(2011)22號)
各有關單位:
根據一屆三次代表大會通過的工作報告,省鋼協全面開展了進行評選浙江省鋼結構杰出貢獻人物的活動,以宣傳浙江鋼結構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取得的輝煌成就,推進“創先爭優”,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一屆六次會長擴大會議建議設浙江省鋼結構終身成就獎,表彰在鋼結構戰線上作出了特殊貢獻的老專家。經公眾推選,會長擴大會議評議通過,通訊理事會審定,決定授予夏志斌教授、董石麟中國工程院院士、居榮初教授、益德清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嚴慧教授5位同志浙江省鋼結構終身成就獎。
希望各單位認真組織學習前輩的先進事跡,發揚我國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推進學習型社會和創新型社會的建設,加強人才培養和研發工作,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爭取在“十二·五”期間為中國鋼結構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也祝愿獲獎同志身體健康,永遠是浙江鋼結構事業的堅強后盾。
浙江省鋼結構行業協會
2011年6月6日
一、夏志斌教授簡介
夏志斌教授,民盟盟員。1921年5月出生,浙江嘉興人。1943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57年晉升為副教授,1978年恢復高校教師職稱評定工作時評為教授。1958-1984年4月(文革期間有間斷)任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1961年李恩良任副校長后主持系務工作。1976年-1979年7月為系負責人。八十年代初期不再任系副主任后,兼任浙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會主任。1993年1月退休,在土木工程學系任教共五十年。社會兼職曾有:中國鋼結構協會理事,中國鋼協結構穩定和疲勞協會理事,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委員會鋼結構標準技術委員會名譽理事、薄壁型鋼結構委員會顧問委員等。
夏志斌在教學工作中注意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曾開設應用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彈性力學、鋼結構和開口薄壁構件等本科生課程,和結構穩定理論、鋼結構的塑性分析等研究生課程。1979年開始指導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鋼結構和結構穩定,前后培養碩士研究生十余名,其中姚諫、趙滇生等都對浙江鋼結構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86年以來他曾三次獲浙江大學研究生教育獎。
在科學研究方面,70年代以來他主要承擔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范》中有關鋼梁整體穩定的專題研究和參加該規范的制訂工作。他所負責的課題《鋼梁整體穩定試驗研究》于1984年獲1983年浙江省優秀科技成果獎三等獎。《鋼結構設計規范》TJ17-74 1987年國家計劃委員會評選為工程建設優秀國家標準規范獎二等獎,他因參與制訂該規范而獲得國家計委授予的榮譽證書,1985年他參與該規范的修訂版《鋼結構設計規范》GBJ17-88的修訂和定稿工作,并擔任修訂組副組長,此規范獲1992年冶金工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82年和1986年他曾兩次出席國際標準化組織第167技術委員會(ISO,TC167)分別在挪威奧斯陸和北京召開的年會,討論該委員會制訂的《鋼結構設計規范—材料與設計》草案。1987年擔任由美國結構穩定研究委員會(SSRC)主編的《金屬結構穩定的世界觀點》(第二版)一書中介紹中國設計規范有關鋼梁整體穩定計算方法的編寫工作,該書已于1991年美國出版。他以80多歲的高齡主持修訂《鋼結構設計規范》,以唯一一位副組長(無組長)負責平衡統稿,并于2003年問世,出版后,84歲的他還親自站著宣貫GB50012-2003鋼結構設計規范。
他發表有關鋼梁整體穩定等的論文十余篇。合作編寫和出版的書籍有《結構穩定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鋼結構設計例題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年)和《鋼結構》(土木工程專業的教材),于1996年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他均為第一作者。進入新世紀后,他又與姚諫教授合著了《鋼結構——原理與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年)和《鋼結構設計——方法與例題》(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為培養鋼結構人才再作貢獻。
1990年12月獲國家教育委員會授予的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的榮譽證書。1992年起獲國務院發給的政府特殊津貼和因此而頒發的證書。2005年獲中國鋼結構協會專家委員會授予的鋼結構終身成就獎。2009年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頒發的“優秀作譯者”獎。2010年12月再獲中國鋼結構協會資深專家,繼續為鋼結構事業發光發熱。2005年起他作為浙江省鋼協的顧問,積極支持鋼協工作,為浙江鋼構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二、董石麟院士簡介
董石麟,教授,博士導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民盟盟員。1932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195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1952年院系調整至同濟大學,1955年畢業于同濟大學結構工程系。至1956年于北京俄語學院留學預備部學習,1960年畢業于莫斯科建工學院研究生部,獲原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至1962年在江蘇省建筑設計院任助理工程師。1962年至1985年在北京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從事空間結構研究工作,任室主任、高級工程師,其中1979年在巴基斯坦中國援外專家組工作近半年。自1985年至今在浙江大學從事空間結構研究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任室主任、所長、建工學院院長等職務。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曾任全國政協第九屆委員。現任浙江大學空間結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委、空間結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中國體育建筑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2008”工程建設指揮部專家,《空間結構》雜志主編。并任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貴州理工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兼職教授。
五十多年來,董石麟教授長期從事簿殼結構、網架結構、網殼結構、張拉結構、塔桅結構、升板結構等空間結構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大跨度空間結構工程科技領域建立了網架結構擬夾層板法的計算理論、方法和圖表,創建了蜂窩形三角錐網架結構分析的新的計算方法——下弦內力法,提出了網殼結構的擬三層殼計算理論和方法,在國內外首次建立了組合網架結構的工程應用理論、計算方式;提出了軸力和彎矩共同作用下焊接空心球節點承載力的計算方法和公式,給出了肋環型與葵花索穹頂結構預應力分布的快捷計算法,主持《新型空間結構的穩定性、承載力和動力特性》等四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研究達國際先進水平。所承擔的科技項目大多是結合國內外重大工程進行,科研成果直接用于工程實踐為生產建設服務。在空間結構工程領域進行結構設計、分析計算、咨詢審查、方案更新、試驗實例的國內外重大工程項目有:首都體育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體育館、深圳機場航站樓、國家大劇院、馬里國家議會大廈、2008年奧運會國家游泳館、北京325米高大氣污染檢測塔、南海大佛多層多跨網架骨架、35米乘35米新鄉百貨大樓多層組合網架樓層結構、天津市萬噸果品冷庫等工程。主要科研項目《大跨度網架屋蓋結構的計算方法》、《首都體育館》、《北京325米高大氣污染檢測塔》、《多層大跨建筑組合網架樓層結構應用技術》、《新型空間結構的強度、穩定性和動力特征的研究》等14項成果分別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及省、部、委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共同主持我國《網架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鋼筋混凝土升板結構技術規范》的編制和修訂工作。創辦和主編我國唯一的一本《空間結構》雜志。在國內外雜志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00余篇。主要著作有《空間網格結構分析理論與計算方法》、《組合網架結構與空腹網架結構》、《新型空間結構的分析、設計與施工》等。培養與指導博、碩士生及博士后百余名,其中80多名已畢業,有的已任教授或科技骨干。他扶植和支持杭州東南網架集團公司、杭州大地網架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空間結構企業,形成規模生產。
2005年起,任浙江省鋼協名譽會長和省建設廳科技委鋼結構及產業專業委員會主任,直接推動浙江鋼結構行業的發展,作為主要的技術支撐,在北京奧運場館、上海世博會場館和廣州亞運會場館建設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三、居榮初教授簡介
居榮初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中共黨員,1931年11月生,浙江海寧人。1951年考入同濟大學土木系,攻讀橋梁和隧道工程專業,1956年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土木研究所至1971年,在劉恢先院士和胡聿賢院士的直接指導下,從事結構抗震研究,1962年評升為助理研究員,開始擔任研究組長和課題負責人。其間1958至1960年,參加南京長江大橋的有關科研和設計工作。1971年至1980年,在國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繼續從事結構抗震問題的研究,主持葛州壩水利樞紐閘墩壩抗地震問題的研究,主持丹江大壩和閘墩結構抗地震問題的研究,參與了新豐江水庫震后對大壩影響的研究,1980年評升為副研究員。1981年調至浙江工業大學,任首屆土木工程系系主任,評升為教授,開設鋼結構、結構動力學、結構抗震、橋梁工程等課程,直至1994年退休。在浙江,曾任浙江省土木建筑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建筑結構委員會副主任, 1985年與金問魯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創建杭州結構與地基處理研究會,為前三屆副理事長,并創辦建筑物災害防治專業委員會,親任主任委員。
在中科院工作期間,他和他的研究小組,收集了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從1933年以來的各種強震記錄,通過計算分析,得出阻尼比以采用ε=0.05為宜,以《關于標準加速度反應譜問題》發表于196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地震工程研究報告集,至今仍為現行規范所采用。同時發表的還有《水中園柱體結構的自由振動》論文。
在南京長江大橋研究和設計中,他和他的研究組發現并研究了桁架節點剛性所引起的次應力問題,為優化設計提供了依據。期間還與胡春農教授,開展我國首座全焊鐵路橋梁的研究和試制,獲得成功,從而改變了我國鐵路鋼橋必須采用鉚接的歷史,開辟了鐵路鋼橋焊接的新篇章。
十年動亂時期,他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繼續從事國防工程的抗震和振動研究,完成了二機部等有關部門下達的任務。《新豐江水庫地震及工程杭震問題的研究》為我國向第十一屆國際大壩會議(1974年)的論文,他為負責人的試驗組僅用一臺從日本引進的任意波振動臺,研究地震所造成的大壩水平裂縫的原因及破壞機制,成果發表于《中國科學》1974年第3期,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他有專著三部,代表作“彈性結構與液體的耦聯振動理論”為我國在該學術領域的第一部專著,填補國內空白,1986年獲浙江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當年浙江唯一的自然科學獎)。他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四十余篇,多篇評為優秀論文并獲獎勵。
退休后,他應大地鋼構邀請,任顧問總工8年,他有不少學生從事鋼結構,如大地金沙總經理,中天鋼構馬國平總經理,龍元建設總工朱瑞亮教授級高工,中國建科院的朱春明教授級高工等,他予以勉勵和幫助。他支持浙江鋼結構行業協會的工作,現仍任顧問,親自或與他的學生一起撰寫有關鋼結構的學術論文,繼續努力,推動浙江省乃至全國的鋼結構事業健康地又好又快地發展。
四、益德清設計大師簡介
益德清,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特許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中共黨員。1935年9月出生,上海市人。1956年浙江大學土木系畢業。現任浙江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兼任浙江省建設廳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工程建設抗震技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浙江省土木建筑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浙江省鋼協名譽會長等職。并先后受聘于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任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以及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工業大學、紹興文理學院、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擔任名譽教授、客座教授等。
從事工業和民用建筑工程結構設計工作近五十五年,益德清同志模范履行崗位職責,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他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善于攻克復雜的技術難題。參加工作至今,他曾主持和負責二十余項國家和浙江省的重點工程建設項目設計,承擔過數百項各類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的結構專業設計。在多項國家和省級些重點工程、緊迫工程、援藏工程和外援建設項目中,他都做出了很多貢獻。他主持的工程設計和科研項目中有十余項項目曾分別獲得冶金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建設部和浙江省的科技進步獎和優秀設計獎。不少項目都達到國內同類項目同期的先進水平。
他不僅在建筑結構設計工作中成績卓著,而且在技術管理和行業建設中也做了大量頗有成效的工作實踐。他曾分別獲得“建設部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建設部先進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先進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益德清同志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素養和豐富的設計實踐經驗,先后在國內外發表專業論文五十余篇,主編五本專業書籍,主持編制了六本浙江省標準和設計規范。他對跨變結構、高層建筑結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空間網殼結構、軟弱地基與基礎工程設計、結構溫度應力分析以及建筑抗震設計技術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多年來,有近十篇論文獲“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
他十分重視在工作中開展專業教育和培養人才,已直接指導培養十余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以及一批優秀年青專業技術人才。他鼎力支持浙江省省鋼協的工作,關心東南、精工、大地、杭蕭等鋼構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并對黃龍體育中心、蕭山國際機場、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碼頭和杭州游泳館等重要鋼結構工程都進行了直接指導和幫助,為推動浙江鋼構業的快速、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五、嚴慧教授簡介
嚴慧 浙江大學教授,中共黨員,1935年生,江蘇楊州人。 1957年畢業于浙大土木系。留校任教以來長期從事結構工程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后開設過鋼結構、薄壁桿件理論等多種結構理論課程。70年代末率先在高校土建專業中為研究生、本科生開設出空間網架結構課程,教學、教材多次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85年以來先后培養了三十余名碩士研究生,并協助指導了博士研究生。
87-89年在承擔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基金會聯合資助的空間結構研究項目中,負責完成網架結構極限承載力的專題研究,該項課題91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91-93年繼續獲得資助,負責對預應力網架及斜拉網架的強度穩定性和動力特性等專題進行研究。9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除此還對網架結構的新形式、新節點以及新型“雜交”結構體系的應用與技術開發進行研究,目前正在進行輕型網架結構的開發與應用研究,輸電鐵塔的非線性分析及其破壞機理的專題研究。
80年代以來還從技術上扶持過一些網架專業生產廠,組織和參與了一些全國性的網架設計技術講習班,主持和參加過深圳飛機場候機樓、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看臺、江西豐城電廠干煤棚、漳州電廠煤庫方案(D=120m)等大型網架結構工程的設計,使教學、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為推動網架結構在我國的應用與發展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對東南網架多次完成華麗的轉型升級發揮了特殊的貢獻,如由生產滑輪減連器轉產網架,從意大利引進板材生產線,開發新型網架節點等,使東南發展成為中國網架首選品牌。
近年合編出版的專著有《空間網架結構》、《組合網架結構與空腹網架結構》、《網架結構設計與施工》、《新型空間結構論文集》等,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有30余篇,主要有“網架結構極限承載能力的追蹤分析”,“網架結構的極限承載力及其破壞機理”,“斜拉網架結構的靜、動力分析特性研究”,“斜拉網架的結構特性及其設計應用研究”等。
85年起他連選連任6屆杭州結構與地基處理研究會理事,第二、三屆副理事長,第四至第六屆理事長。由于其在廠會協作方面的成果,榮獲2001年浙江省科協先進工作者,2002年中國科協、國家經貿委“千廠千會協作活動”先進工作者。2005年獲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空間結構杰出貢獻獎。
91-92年曾主持學校基建工作(任處長、總工程師)。現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空間結構委員會委員,杭州結構與地基處理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浙江省鋼協顧問。
來源:浙江省鋼結構行業協會
來源:浙江省鋼結構行業協會
下載附件:
點擊下載
[責任編輯:浙江省鋼結構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