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們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在西安召開了鋼結構2009年年會,在年會上我有一個講話,這個講話已經印發到大家手上。這個講話的主題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鋼結構行業新型工業化的跨躍式發展。主要內容:一是我國鋼結構行業發展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二是全面推進鋼結構行業新型工業化跨躍式發展要抓的幾項主要工作:
1、要抓住發展的機遇。要發展就要研究和抓住機遇,我們中國要應對世界金融危機,主要采取擴大投資規模、擴大內需、擴大出口三大方面的政策,這些都是鋼結構產業今后的重要發展機遇。
2、確立我們的發展目標。研究和確立鋼結構行業未來發展的三大目標:一是在十一五規劃期內的今后兩年要達到的發展目標;二是到2021年紀念建黨100周年的時候,中國的鋼結構從規模到水平發展到什么程度;還有一個就是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周年的時候,我們的鋼結構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關于戰略目標我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進行系列化的研究、集約化的生產、精細化的管理、品牌化的經營。
3、正視鋼結構發展中的三大薄弱環節:(1)設計問題。(2)發展鋼結構住宅問題。(3)完善鋼結構有關標準和規范中存在的問題。
4、可持續發展戰略。
5、強化人力資源的開發。
6、全面推進創新。
今天這個會議,是我們鋼結構行業有關抗震課題的論壇,是關于鋼結構行業如何為災后重建做貢獻的論壇。我們與會的專家將圍繞怎么抗震,或者說我們的結構,無論從結構的設計,構件的制作安裝,怎么符合達到地震區的要求,將進行深入討論、廣泛交流。我想借此機會,借題發揮,說這么一個題目,就是:以抗震救災的精神,扎實推廣鋼結構建筑。
“5.12”汶川大地震自發生至今,已經一年了,這場空前慘烈的自然災害,使中華民族遭受了巨大的人員、物質和財產的損失。抗震救災斗爭,為我們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錦濤同志指出:“在同這次特大自然災害的艱苦博斗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堅持了這份崇高的精神,這個精神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這是二十四個字的抗震救災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流傳青史,永放光芒。抗震救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有機融合的偉大結晶,抗震救災精神是黨的堅強領導核心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寫照。抗震救災精神是以人為本理念同科學精神的和諧統一。我們要把抗震救災精神用到很多方面,激勵我們大力推廣鋼結構。我今天要講的是,抗震救災精神是我們建筑領域推廣鋼結構建筑的科學精神和強大動力。
一、全社會要提高對鋼結構建筑的認識
從建筑準則來看,要提高全社會對推廣鋼結構建筑重要性認識,就是說鋼結構建筑不能只是在我們專家之間,也不能只是在鋼結構企業之間進行交流,而是全社會都要提高認識,增加共識。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人民的居住條件有了新的變化。也就是說,鋼結構可以為滿足我們改革開放中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做出巨大貢獻。這里要強調一點,“生命第一”是建筑的準則。2008年的“5.12”汶川巨震,給建筑界的啟示是深刻的。作為我們搞建筑的都知道,地震是自然災害,對建筑物來講,也是一種破壞性實驗。我們不可能把一個大樓建起來,再去檢查它的基礎怎么樣,去把它的主體結構搞碎了,那是不允許的。地震災害,正是對建成的建筑進行一次破壞檢驗。在日本神戶地震中,發現有些建筑在混凝土中有不少的易拉罐,政府就把不法承包商抓了起來。1999年臺灣發生集集大地震,后來我到臺灣去看了現場。臺灣在地震過程中,鋼筋混凝土結構基礎鋼筋應該彎到135度,但是有些結構倒了以后,看到有些鋼筋只彎到90度,就因這一條,抓了60多名承包商。地震是自然災害,但是要追究建筑承包商在建筑過程中的質量缺陷。這次地震造成的災難讓人震驚,一些中學,三層磚混結構,竟然連一根圈梁都沒有。那么多中小學生就犧牲在這里,這哪是搞建筑,簡直是在搞墳墓!給無數的人和家庭的生命財產造了巨大損失。當然,建筑本來也很復雜,很難追究哪一個承包商的責任。我們要總結和思考怎么教育才是正確的。對此,不僅要求大家提高抗震的標準,還要求建筑師、規劃師和結構工程師,能夠共同推進中國減災建設和城市安全。安全,作為人生活的基本要求,表明了人的生命存在和發展作為基本權利的保障,也是制約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建筑師們的創作必須把握的準則,就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建筑安全至高無上。建筑是藝術,也是如何維系生命的藝術。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氣象、地震和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近年來,各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2008年我們發生了冰雪凝凍災害、臺風災害,還發生了地震災害。我講過,世界上只有中國有這么一個機構,叫“防澇抗旱指揮部”,一邊防澇一邊要抗旱。這本來是兩個相反的事情,防澇還要抗旱,南邊澇了北邊旱了,北邊澇了南邊又旱了。近年來每年因災害、公共安全問題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20萬人。受傷人數超過300萬人,經濟損失每年達到6500億元,相當于GDP總量的3%-6%。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在城市化發展快速發展的階段,城鄉發展與抗災能力不足的矛盾將日益突出。我們的城市發展相當快,包括綿陽市的發展也相當快。北京市過去只有2環路,后來又有了3環、4環、5環、6環。城市不斷在增加,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化率1978年才17.9%,到了2008年達到40.9%,預計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60%。而這個時期,正是我們城市防災、抗災、減災的關鍵時期。當然,我們要從很多方面去考慮,從法律、法規健全;從技術標準建立;從防災規劃;從防災組織;以及建筑的防災能力等等方面來加強這一的工作。在四川的地震中,眾多建筑物受了很大損害,而綿陽鋼結構的九洲體育館安然無恙,成了當時抗震救災的指揮部、庇護災民的“諾亞方舟”。到現在,這個建筑依然完好。九洲體育館之所以能夠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近乎慘烈的災難中,屹立不倒,是因為我們建筑師們在項目的方案設計階段,就清醒的認識到:如此大跨度的空間結構,必須要在滿足設計規范要求的同時,主動加強抗震的構造,就是以卓越的設計來保證、提高我們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綜上所述,我想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是自然災害比較多的國家,我們的鋼結構正具備抗擊各種災害的能力,不光是地震,還包括臺風、暴雨和其它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
要大力宣傳鋼結構的優越性。對我們來講,就是要以地震為契機認真宣傳、介紹鋼結構建筑的優越性。我們要做三件事情,希望四川能率先做到。第一件事情,就是發揮我們鋼結構行業協會的組織、協調作用,發揮建設部門的領導、主管作用。今天,這么多四川省的人大原主任在這里,我希望都能支持我們的協會工作和部門工作。我們要召開有關專家、學者、企業家參加的鋼結構座談會議,也要請人大的代表參加,談談鋼結構的優越性、重要性。今天在座的有這么多的鋼結構專家,我只想講簡單地講一下,就是:鋼結構是特別輕的建筑,是綠色的建筑,是可以循環再生利用的建筑,是使用面積能得到充分體現的建筑。要通過座談會,把這些優越性進行宣傳、普及。第二件事情,就是在座談討論的基礎上,請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組成課題組對我們鋼結構建筑進行調研,對這個課題我們將積極參與,協助起草調研提綱和整理討論發言的意見。在調研的基礎上,向省人民政府提出在地震災區大力推廣鋼結構的建議。第三件事情,就是希望四川省建設廳,代表省政府起草《關于推廣鋼結構建筑的意見》。由省政府發文,這樣對于推廣鋼結構具有重要作用。四川省去年發生了地震災害,災后重建對我們大力發展鋼結構提供了重要契機。當然,我們要在全國推廣,而四川省要率先搞上去,起表率作用。我們在向政府提出這樣一個建議以后,還要在過去很多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發展鋼結構的政策性意見,制定國家政策。
中國人是強調直觀的,強調有榜樣的,有示范的。毛主席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要積極地把專家的主張、專家的智慧貢獻于工程,讓這些工程在中國起示范作用,起推動作用。這樣下來,我們協會、企業、專家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鋼結構的水平。
昨天,我到了北川。北川縣城,整個在地震過程中被夷為平地。現在,正在進行新址規劃,由山東省援建。在北川新址的規劃過程中,有一個新區,叫北川的工業園區。我提到這個工業園區,要思考怎么建。我當時提出:希望山東省建設廳考慮,按照工業園區的要求把各種配套設施建立起來,要用鋼結構、輕鋼結構建設一大片標準廠房,進行工業房地產開發,把北川-山東工業園區建設成為中國的創業園區。這是我受了一個美籍華人的啟發。他在美國生活了四十多年,在中國的廣州、上海、天津、海口等城市,建了九座“美國工業村”,他當村長,建了有十年、八年,所有的房子全部出租了,租給電子產品廠、醫藥產品廠,等等。所有的工廠,都希望租用這樣的標準廠房,而他就承擔這個小區的物業管理和收租金,這實質是工業房地產開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好。由此,我看北川-山東工業園區完全可以用輕鋼結構的標準廠房去推進發展,吸引綿陽市內外的電子工廠、生化工廠、衛生用品工廠以及其它各種日用產品的工廠入駐和發展,這是很好一個契機。
為了大力推廣鋼結構,我們可以組織專家們到企業去看看,到發達國家看一看,到臺灣、香港看一看,哪一幢建筑不是以鋼結構為主體的。而我們現在還在那里猶豫和選擇!昨天在從成都來綿陽的路上,我很高興地到一個叫“攀成鋼”的鋼廠去看了一下,這個鋼廠新建的100萬平方米廠房全是鋼結構的。幾年來,我們這次論壇的協辦單位之一——泛華建設四川賽特藍鋼結構集團也參與這個項目幾個工程的建設。我看了以后給予充分肯定,但是我們還要考慮,建筑結構的顏色、建筑結構的外部涂料、建筑結構的門窗、就是建筑結構的眼睛,霓裳可以做得更好。
我們要用抗震救災的精神大力推廣鋼結構,明確“生命第一”是建筑的準則。明確鋼結構在所有結構中符合當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種種要求,同時也要正視鋼結構建筑的薄弱環節。
二、要從三大方面,夯實鋼結構建筑,推廣鋼結構建筑的基礎性工作
鋼結構建筑要在全國推廣,要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隨著我們國力的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鋼結構建筑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應用,實現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要做好基礎工作,主要是三大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鋼結構建筑的法規體系。近幾年來,就抗震來說,我們加強了法律的規定,落實出臺了建筑工程抗地震災害管理規范,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防的規范,并提出城市抗震的防災規劃管理,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范,還有市政公用設施抗震設防管理規范,我們還加強了新建工程抗震設防質量的監督,這些方面已經做出了很多大的調整,但是健全鋼結構法規體系,仍然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鋼結構的驗收,不光是鋼結構本身的驗收我們還要出臺詳盡的驗收標準,要把鋼結構配套的幕墻、扣件及其它東西都要跟著一起驗收,這些好不好,也影響鋼結構整個工程的功能質量。幕墻也是如此,一個幕墻時間長了,它的連接膠硬化了,到時候幕墻就會掉下來,那還得了嗎!前些年在珠海,一次臺風,把這個城市的幕墻建筑刮得差不多了,鋼結構紋絲未動,幕墻掉得差不多了,那你說鋼結構好不好,也不能說鋼結構就好,你幕墻和鋼結構是相輔相成的,建筑好,其中不光是鋼結構好,包括與鋼結構配套的各種東西,它都存在建筑的功能里面。
第二,完善鋼結構的各種標準規范。標準規范是非常重要的,我曾經講過,從國際發達國家來看,在市場經濟進程中,人們通常說的一句話,“三流企業是賣勞力,二流企業是賣產品,一流企業是賣技術,超一流的企業是賣標準”。標準是我們創新工作的必要環節,要想技術更新,技術改造,沒有標準,你的新技術是得不到應用的,你的專利是沒有市場的,標準至關重要。當然,我們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我們大型企業、先進企業有自己的企業標準,進行標準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建設部共編制和修訂了有關抗震的標準、規范四十余項。有關我們鋼結構常用的規范有99項,還有不少地方性標準。有些就是我們協會組織專家、學者、企業及有關部門編制的。在完善標準規范的同時還要強調國際上的四大標準體系,ISO9001質量管理保證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0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還有SA8000社會責任體系,推行國際通用的標準體系使管理工作法制化,這就是科學管理進入到知識管理的最前沿階段要求我們實行標準化生產,標準化管理,這也是我們新型工業化的必要條件。
第三,增強鋼結構建筑工程檢查的科學性,先進性。搞建筑質量檢查,靠“吊、卡、量”,用線吊一吊,尺子量一量,鋼結構檢查,吊卡量是不行的,像人體檢查一樣的,我們過去老中醫,把把脈,望聞問切,現在光望聞問切不行,要到醫院掃描去,全面檢驗,我們的檢查手段要科學化,要檢查建筑物建造過程中,它的內部構造結構,我們鋼結構焊接的每一道焊縫,還要檢查鋼結構在使用過程中疲勞程度,抗風壓、抗剪、抗側壓等壓力狀況,以及鋼結構的結構防火、保溫、隔熱系數,鋼結構和非鋼結構的接合狀況等等。要增強這些檢查的科學性,前瞻性,而不是憑我們的經驗去檢查,經驗是寶貴的,但是如果成為經驗主義,那就不行了,要有先進的檢測儀器,先進的檢測手段,增強檢測的科學性、先進性。
三、要從四大方面進行研討,鋼結構建筑的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
我們的工程技術,必須要創新,盡管我們不是高新技術行業,但我們需要用高新技術行業改造我們的傳統行業,更何況我們鋼結構,是在建筑中科技含量比較高的,要搞品牌建設,我們更要認識到我們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全世界各大商場都有中國造的產品,叫made in china。但是應該看到,中國是制造大國,但是品牌小國,很多有價值的品牌,都是在國外,而我們的品牌太少,我們的品牌意識不強,我們企業,光考慮自己發展掙錢,而不考慮品牌建設,仍然是我們一個大的問題。品牌建設,包括城市的品牌建設,比如說成都,成都怎么進行品牌化建設,先是提出成都的品牌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這么個品牌,后來改進提出成都是一座來了還想再來的城市,這樣的品牌意識就很好。鋼結構的科技創新要從四大方面抓好。
第一,要弘揚鋼結構建筑新理念、活躍鋼結構建筑設計思想,繁榮鋼結構建筑創作。我們民族建筑有民族建筑風格,但是我們不能光靠琉璃瓦造房屋,我們要把民族建筑時代化,把我們民族的傳統風格和世界的先進理念緊密結合。最早,我們建筑的設計指導思想,大概是1956年左右,中國建筑設計的指導思想是三句話,經濟、實用,在可能的條件下注意美觀。發展到今天,這個指導思想就要賦予新的時代精神,不是在可能的條件下做到美觀,而是要創造魅力建筑,要經濟,要實用,還要美觀,如果一個城市建筑不美觀,沒有魅力,沒有什么景點,成為老百姓看到難受的建筑,那可不行。任何一項建筑,作為一門藝術,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建筑的魅力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國家的競爭力,一個民族的精神。
第二,要推進鋼結構制作,施工的新型工業化。所謂新型工業化,是在高新科技條件下的工業化,是可持續發展條件下的工業化,而不是簡單的工廠化生產。那么,鋼結構工程來說,當前的制作和施工,應該說我們相當一批企業規模還是比較小,設備還是比較簡陋,鋼結構如何做到精細管理、精細制作非常重要。鋼結構焊接有自動焊接和人工焊接,焊接過程受人為意識的左右,人為思想的影響,精密的鋼結構用的全是鉚接、栓接、焊接,那就更需要發展鋼結構的精度。鋼結構的制作如此,鋼結構的安裝更是如此,大型鋼結構的安裝方案,那更值得研究。一個大跨度的鋼結構,吊起來,就像面條一樣,如果要保持它的精密度,既有制作問題又有吊裝工藝問題,無論是制作還是安裝,包括制作安裝一體化,我們現在有的鋼結構高層建筑,有的做到兩天半建一層,全是工廠化制作,現場化安裝,我們鋼結構公司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施工是最快的。在鋼結構的制作和施工中還有很多技術需要攻關,從而切實提高我們鋼結構的制作、安裝水平。
第三,要拓展輕鋼結構,空間結構的應用。空間結構,輕鋼結構,要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要滲透到方方面面的領域,大型公用事業不說,那當然是鋼結構,大型公用事業,如體育場,博物館,影劇院,火車站,機場等等。我們的民用住宅建筑,小型的衛生所,檢查站,中小學校,完全可能標準化,批量生產,要拓展輕鋼結構和空間結構的應用領域。
以上這三個方面,要有三個專家組,就是鋼結構設計專家組,鋼結構制作安裝專家組,輕鋼結構和空間結構專家組,進行專題研究,進行研討。但是,我們專家組的研究,必須要明確如何發揮專家組的作用,專家組將怎樣發揮作用,應該看到技術進步的主體在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在企業,那么專家起什么作用,專家的知識和理念,智慧和技能,要作用在企業。協會組織要有效地發揮每個專家的聰明才智,去全面推進鋼結構的技術進步。
第四,要全面推進鋼結構工程管理創新,努力做到知識管理、信息管理、文化管理。我們鋼結構的發展,從企業來說要圍繞人的全面發展進行以人為本的管理,一方面一切為了人,為企業員工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還要為社會為用戶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還要做到一切為了造就一代新人。另一方面要一切依靠人,盡管電腦和信息技術飛躍發展,但是都是人操作的,我們要尊重人,善待人,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
地震災害給我們帶來了災難和教訓,同時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也給了我們機會來發展鋼結構。中國鋼結構專家,中國的建設者,我們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在全力推廣鋼結構上做出新的貢獻。使我們鋼結構實現跨躍式發展,也希望大家認真向參加會議的各位專家學習,向災區領導和人民學習,進行深入的思考,以抗震救災精神扎實推廣應用鋼結構共同出謀劃策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祝愿鋼結構產業鏈上的眾多企業,能蒸蒸日上。祝愿我們的各位專家,各位企業家能夠在實施鋼結構更大幅度的推廣上更大規模的跨越發展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眾志成城,鋼結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歡迎大家轉摘!轉載須注明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
鋼結構網(metal168.com)謝謝合作!"